出品:科普中国

作者:杨超(中国科普作家协会)

监制:中国科普博览

通过前几篇文章,我们不仅见识了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及其国产高性能芯片,也探索了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。面对这种动辄千万核、用于模拟宇宙或预测气候的超级计算机,有人可能会问:计算规模如此庞大,岂不是会带来惊人的能耗负担?

事实上,现代超算的发展正在打破“性能越强,功耗越高”的传统认知。我国的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便是如此——不仅算力惊人,还以绿色节能著称。

反观我们常用的笔记本电脑,经常会出现发烫的情况。如果还是在插电状态下,一边开着视频会议、一边后台跑模型,还顺便浏览几页论文,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那种掌心火山般的灼热。

这不禁让人疑惑,同样是用电,为什么我的笔记本烫得像个暖手宝,而超级计算机却能在高强度运算下从容运行?答案藏在它们背后不同的设计与技术架构中。

笔记本电脑发热

(图片来源:作者使用AI生成)

设计目的不同,轻量便携vs长期稳定

你的笔记本电脑是为移动办公、轻量娱乐设计的。它必须轻薄、易携带,这就意味着不能放进太多散热材料,也不能使用体积庞大的冷却系统。为了满足性能需求,它往往采用少量高主频的CPU核心,比如4核8线程、频率可达3GHz(吉赫兹)以上,在高负载时快速升温。

而神威·太湖之光这种超级计算机则截然不同——它部署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,拥有数千平方米专用空间,无需考虑便携性。这种规模优势让它能够专注于一个核心目标:长时间稳定、高效地运行上千万个核心。所以即使其体积庞大,也在设计范围内。

神威·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

(图片来源: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)

架构策略不同,高频单核vs多核并行

笔记本采用的是“少核高频”策略——用较少的核心完成尽可能多的计算,这虽然短时效率高,但每个核心承担的功率也高,热量自然堆积。

而神威·太湖之光使用的是国产SW26010处理器,每颗芯片拥有256个计算核心,全系统总计约1065万个核心。它采用多核低频高并行架构,把任务分散给成千上万个小核心,每个核心频率不高,但整体协作效率惊人,同时每个核心发热量也很低。

SW26010架构以及从核阵列结构逻辑示意图

(图片来源: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)

散热系统不同,微风扇vs液冷巨阵

另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散热系统:你的笔记本最多装了一个几厘米见方(正方形)的小风扇,这种设计在使用中容易被灰尘堵住,加上内部空间紧凑,热量散不出去。这就如同在密闭的储物间里用微型电扇试图降温——热量不断积聚,机身温度自然飙升。

而神威·太湖之光的散热系统则是液冷级别。冷却液通过导管循环,精准带走每一个机架、每一块芯片产生的热量。这就像一台电脑浸泡在“智能水冷浴池”中,即便长时间高强度计算,也能保持理想温度。

能效优化机制不同,被动降温vs主动能控

笔记本电脑的过热保护机制相对被动——当温度过高时,自动降频,牺牲性能来“保命”。但这种调节往往滞后,热量已经积累起来,用户感受依旧烫手。

相比之下,超级计算机采用前瞻性能效管理:运行任务前就会进行精确的任务调度,依据芯片负载、功率预算、冷却效率等做出动态能耗分配,既保证性能,又维持能效。神威·太湖之光的系统能效比高达6GFLOPS/W(每瓦电完成60亿次运算),在全球同类系统中名列前茅。

所以,当你的笔记本电脑化身“暖手宝”时,那些在冷气机房里默默运行的超级计算机,却能在持续高强度运算中保持高效与稳定。这靠的不是魔法,而是从架构到冷却的全面系统设计。

总结

通过这四篇文章,我们全面了解了神威·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:它拥有领先世界的强大算力,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国芯片,在气象预测、新药研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同时还具备领先的节能技术。它的诞生,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。未来,随着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,神威·太湖之光所积累的技术经验,将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重要支撑。

参考文献:

[1] 胡怡, 陈道琨, 杨超, 等. 国产 SW26010-Pro 处理器上 3 级 BLAS 函数众核并行优化[J]. 软件学报, 2023, 35(3): 1569-1584.

来源: 中国科普博览

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